当前位置:首页>>读书

什刹海古今谈——张永和 张田(1)

【发布时间】:2006-07-03

  说起什刹海,你可别把这小小的“海子”瞧扁了,在北京,她的知名度丝毫不输给气势恢宏的紫禁城。感到意外吗?但只要亲自去过那儿,尽管如今她已不那么深邃,不那么幽静,不那么美,减去了三分诗情,平添了一丝世俗,但有瑕美玉,毕竟不是石头。她那残缺的美,辉煌而神秘的过去,以及近年来准官方和异乡人以盈利为目的而拼命构建的洋酒肆和洋茶棚,使今日什刹海,演奏着一曲悠久历史与前卫当代相生相克的混合交响乐。弥漫在一泓潭水上空的不和谐音调,却没有让京城的父老姐妹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望而生畏、裹足不前,反而招来更多心怀异梦、各取所需的老少妇孺。皆因是:年长的,想趁着她还有七分旧貌,抓紧时间探幽怀古,凭吊一番;年轻的,想借岸边垂柳、氤氲水气,伴着摇滚音乐的鼓噪,饱览最古老的土地上散发着异国情调的新颜。所以今日什刹海是空前火爆、空前繁荣。尤其到了夏秋时节,熙熙攘攘的人流,重现昔日城南大栅栏摩肩接踵的风光。如此所见所闻,真让我们这些老北京感慨万千,难置一词了……。
  忘记哪位伟人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时至今日,这话应该还是掷地有声吧?要让我们的俊男靓女不背叛这片神州之土,还是多饶饶舌,讲讲什刹海的历史。也只有了解她的过去,才能真正认识到这小小海子的特殊文化价值。
  言归正传,下面就讲什刹海的历史与过去。
什刹海位于北京内城的西北隅,她是由前海、后海、西海(积水潭)三个水域及邻近地区组成的。什刹海最初见于记载的名称叫积水潭或海子,原是高梁河上比较宽阔的一带河身,史前时期也曾一度是永定河的故道,曾对北京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八百多年前,公元1153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一边建造都城,一边在郊区建造离宫。在修建最有名的大宁宫时,开拓了高梁河的河身形成一带湖泊,其北部就是日后见于记载的积水潭。又过了六十年,公元1215年,蒙古骑兵南下攻占了中都,金代的北京城毁于一片火海。元主忽必烈决定放弃旧城向东北方向移动,把原在城外的积水潭围入城内。为了解决大都水源与粮食问题,由当时的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了通惠河,沟通了京杭大运河,使南来北往的漕运船只直接驶入城内,积水潭成为了通惠河的终点码头。宽阔的水面上停泊了大批从江南来的船只,出现了“舳舻遮海水”的繁忙景象。当时钟鼓楼也成为了都城中最繁华的商业区,附近米市、面市、绸缎市、珠宝市、酒楼茶肆鳞次栉比,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
  然而明清以后水道逐渐湮塞,什刹海也不再是大运河的终点。它的经济地位慢慢转向文化意义,但依然为世人青睐。在北京,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和后三海(前海、后海、西海)是内城唯一的水系。而前三海被纳入皇家苑囿后,平常百姓就再也无缘得见,只有后三海仍作为京城苍生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要逛什刹海,首先要去的是前海。它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北海后门的北面。最著名的景点是荷花市场。一到夏天开满荷花,让人想起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不仅可以乘凉、休息,更可以听唱、会友、品尝小吃。每逢夏季的端午节到中元节,岸边就搭满了凉棚,主要经营各种风味小吃和时令鲜货,如年糕、扒糕、豆汁、豆腐脑、艾窝窝、驴打滚等小吃应有尽有,还有一些更为精明的商家,为让顾客尝鲜儿,干脆把什刹海内出产的莲藕、鸡头米、菱角等时鲜现挖现卖。这里还有京剧、杂技、曲艺等娱乐节目供人欣赏。成为了京城大众开心消遣的乐园。